高效笔记
会忘掉是很正常的,大脑必须有遗忘这个功能人才能记住更重要的事情。所以做笔记,甚至多次整理笔记是必要的。
通过一下步骤主动做笔记:
- 筛选,很多书尤其社科书其实很多水分,或者很多知识是已经知道的,应先筛选出真正重要的信息
- 分类,有特点的一组信息总是好记的,例如 1234567 比 7362514 好记
- 复述,一种知识重组,也类似费曼学习法,输出倒逼输入
- 重复,因为短期记忆也会遗忘,重复是必要的
好的笔记的特点:
- 记重点 ,最重要的是新知
- 提炼底层框架,能让人一眼看清书的结构
- 笔记系统查找要方便,实体书可以借助索引贴
- 保留看书时的感受
为了读透一本书可以做三个层次的笔记,逐层递进:
- 碎片笔记
- 思维导图
- 输出读书文章
- 输出多本书整个知识体系的文章
碎片笔记
万能读书笔记模板九要素(属于碎片笔记):
- 阅读动机
- 读一本书之前先确定读书的动机,并提出一些问题
- 为什么那么多书要读这一本?
- 期望读完书有什么收获?
- 罗列在封面后的空白页后
- 强化动机
- 得到解答后可以理解补充答案
- 在阅读结束之后查看问题是否解决,对比自己读书前后变化
- 带着问题阅读能更主动,而不是被动接收信息
- 读一本书之前先确定读书的动机,并提出一些问题
- 核心概念(核心人物和核心情节)
- 提炼核心概念
- 不过这个比较宏观,我觉得确实不好细说,每本书都不一样
- 金句收集,书里讲了金句有多少种,但是其实不必多解释,当一个人见到了“金句”,他自然会懂
- 故事案例
- 虽说故事并不属于“干货”,但人类总是沉迷于故事,更容易相信和记住故事
- 感觉美国畅销书插故事是范式,插得比较好的有《金钱心理学》
- 联想发散,感悟+与其他书织网
- 任何疑问,提问,效果与动机相似,使人主动寻找答案
- 洞见时刻,顿悟
- 情绪感受,以情绪为入口思考、记忆
- 行动灵感
- 提高“信息—行动比”(概念来自《娱乐至死》)
- 记录下以后可以做什么
如果我们能准确提炼出核心概念,用自己的话解释清楚这些概念的内涵,把这些概念融入自己的表达和思考体系中,阅读效率就能大大提升了。
很多人读了很多书,学了很多东西,可是生活却没有任何改变,就是因为他们所接触信息的“信息—行动比”太低了。
我建议大家把万能读书笔记模板做成一个书签,读书的时候随时都能看到,等刻意训练一段时间后,万能读书笔记模板就会变成大家读书的本能。
插入:微信读书其实可以分开上面的笔记类型,但是导出的时候区分不了
作者在书中着重区分了顿悟和情绪两种笔记的区别,但与我来说这完全可以合在一起。甚至于把金句合到一起,如果金句不引发你顿悟和感情波动那怎么算是金句?
思维导图
用于分析书的架构,是你更清晰地透视整本书的内容,经过提炼和分类剩下的内容自然能更容易记住。留下适当索引,如实体书页码(电子书可使用关键字搜索),可以方便回到上下文。
还需要让思维导图看起来更色彩缤纷,人就是更喜欢看到颜色更丰富的画面,对它的印象也会更深。反例是一种戒手机的方式是把画面调成黑白……
这突然让我想到一件有趣的事,当年我知道这个方法就立即用上了,一切顺利,直到我被要求出示健康码 🤣🤣🤣
我们在逐页阅读时,之所以容易迷失在文字的海洋里,就是因为要点或知识板块之间的距离很远,要点1和要点2之间可能间隔了10页,知识板块1和知识板块4之间可能间隔了100页,我们的注意力容量和工作记忆容量又很有限,很难把要点或知识板块放在一起思考。
我们可以用同一个颜色涂抹并列的内容,用同色系、深浅不同的颜色涂抹递进的内容,用自己最喜欢的颜色涂抹金句,用箭头和线连接两个可以合并的内容,可以画一个灯泡或星星来表示洞见时刻,用表情符号来表示情绪感受,用流程图来表示步骤……
做思维导图笔记的注意事项:
- 不要照抄书的结构,应该结合自己实际感受对结构进行重构
- 可以把上面万能读书笔记模板九要素融到思维导图里
- 思维导图需要凝练的信息,尽量使用关键词
- 手绘思维导图亲手绘制,更灵活、从而更容易记住;数字版思维导图更方便搜索、翻看
- 认真做思维导图花的时间比读书多也不足为奇,正所谓“慢即是快”,读书和理解一本书没必要追求阅读速度
如何使用思维导图:
- 夹在书里,书和笔记不分离,定期复习
- 根据遗忘曲线复习、睡前复习
- 下一步整理读书笔记的时候也可以深度使用思维导图
读书笔记
作用:
- 深度思考
- 转述能力
- 整理收获
- 筛选重点
其实后两点思维导图也算基本做到了,读书笔记更专注于融入自己思考并将其表述的过程。事实上这篇文章就是我写读书笔记的练习。
第三层次的读书笔记是结构内化的笔记,它包括独立思考和个人见解,要用到的工具是读书文章。
读书笔记的形式:
- 提炼书中多个观点
- 着重分析一个重点
- 提出一个问题,用书中观点解答
- 结合新闻时事,用书中观点解释当下的现象和问题
旧的我(现阶段的障碍点、卡点,以及旧观念和方法带来的不良后果,要联想发散到具体的情境)+从书里或课程中得到的具体启发点(如金句、故事案例、核心概念等)=新的我(获得的新观念、新方法及可落地的行动)
我想把朱光潜先生在《谈读书》里的一段话送给大家:“读书原为自己受用,多读不能算是荣誉,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。少读如果彻底,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,涵泳优游,以至于变化气质;多读而不求甚解,则如驰骋十里洋场,虽珍奇满目,徒惹得心花意乱,空手而归。”
区分事实和观点。事实是一种可以被证实或证伪的描述,它是客观的,是独立于人的主观想法和主观情绪而存在的;观点是人们对事实的主观看法,无法像事实那样被证实或证伪。
调整阅读速度
虽说慢即是快,但该慢的地方慢,该快的地方还是得快。
- 阅读障碍
- 强迫逐字阅读、默读,视线逗留、回退
- 默读甚至读出声会大大降速
- 按语义单元阅读才能理解得更快,这一点其实在我读英语文章的时候有特别明显的区别,如果我逐个单词看的话经常都是每个单词都懂,意思却一脸懵,但是以从句的维度看就清晰很多
- 必须通读症:不要强迫症地把一本书的每个字都读完,而是根据你的阅读目标阅读
- 积累不够、理解力不足
- 阅读广度跳出舒适区
- 阅读深度跳出舒适区
- 无法专注:那就练习专注,这是现代人通病了,我个人经验是只要有了目标,就能专注。
- 时间管理、精力管理和优先级管理存在问题
虽然每本书都不容易读,需要花许多时间“啃”,但我们一旦读通一本书,就不必读或不必精读许多书了。这种“攻克一本、横扫一片”的提速策略,比盲目增加阅读量高级得多。
其他
后面部分比较灌水了,主要是下面几点:
- 介绍不同类型书的读法,有某类型书不会读的话可以参考
- 介绍知识体系是什么,简而言之编织知识网络好处多多
- 讲读书有什么用,没有读书动力的话可以看看
- 最后讲如何养成阅读习惯,也就是那些养成习惯的老内容
一些感悟
- 遗忘是肯定存在的,有结构的笔记是必要的
- 大部分情况下看书会有一个动机,以动机为核心对书本提问,寻找答案
- 重点记下本书带来的新知
- 主动阅读很重要,被动阅读难以记住
- 笔记逐层深入的顺序:碎片->思维导图->读书笔记->成体系的读书文章
- 提高信息行动比,学完动起来
- 学会调整阅读速度,不要害怕跳过内容
看完这书我只想立刻列个子弹列表,把我现在的烦恼都找出来,然后找书尝试逐条击破。